造船厂里船工们由此对秦墨佩服得五体投地,对所说的话再也没用怀疑。
这一切事情折腾完,已经到了事十一月初。
李二对于造船厂的事情也十分关心,尤其是大唐的平底船改造能够带来巨大的利润。
当然这只是其次,他的目光投向了那广阔无垠的无主之地——美洲、大洋洲。
“新式海船还时能建成?”李二把秦墨叫来,他站在秦墨献上的地图面前,目光落在美洲和大洋洲之上。
按照秦墨的说法,这是两片无比丰饶的土地,非大唐所能够相提并论。
现实也是如此,华夏之地虽然战地极广,但是在后世,耕地还比不过天竺。
秦墨道,“若要成规模,只怕要一两年时间,若要速度加快,须得广招天下造船工匠来长安。”
长安并不是最适宜的造船之地,相比长安,秦墨更加属意江南或者山东莱州,这两个地方都靠海,能够制造更大吨位的船只。
而且这两个地方的数量造船工人数量也多,造船业也比较发达,发展前景远胜长安。
不过长安城在目前来说,发展还是够用的。
黄河与渭水足以承载数千吨的船只航行,而且在长安也便于控制。
若是把造船厂放在江南和山东,管辖起来肯定不方便,遇见什么难题,也不能及时解决,秦墨可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造船这件事之上。
正是出于这方面的顾虑,所以他才没有建议李二把造船厂放在其他地方。
“那就广招天下造船工匠来长安。”李二马上就做出了决定,“大唐连年丰收,铜钱已经不够用,倭国盛产金银,若能夺来,必定大有裨益。”
在大唐连年丰收的情况下,加上秦墨开了金手指,各项产业蓬勃发展,大唐已经隐然有钱荒的征兆了。
大唐的宰相们都熟读秦墨的《经济学》,自然明白钱荒对大唐的发展不利,戴胄进行年底统计的时候,敏锐的发现了这点,已经是上书李二,阐明了其中的厉害。
通货紧缩这个术语把对《经济知半解的大唐君臣吓得心口拨凉拨凉的,已经商议了许多次。
这几年,李二已经命人去各处开矿,然而铜矿开采速度远远无法跟得上大唐发展的速度,钱荒的出现是必然的。
在秦墨金手指火力情况下,大唐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,比原来历史上的贞观盛世还要强。
李二召集了老阴货、房玄龄、杜如晦、魏征、戴胄等朝廷大佬议事,他们一致认为必须增加钱币的投入,在大唐无法提供这么多铜钱的情况下,目光只能对外了。
于是盛产金银的倭国就落入大唐君臣的视线里,征伐倭国的意愿空前强烈。
“明年,大唐必征倭国。”李二落地有声的说道。
“明年?”秦墨沉思一下,“这个时间有点急切,即使新式海船形成规模,但也要到冬季了,并不适合作战。”
他倒是没有想到李二这么迫切,看来钱荒真的是吓到李二。
“那就后年。”李二只能妥协,“通货紧缩的问题,你可有解决方法?”
“通货紧缩?”秦墨不禁哑然失笑,“大唐虽然目前有一些钱荒的征兆,但是距离通货紧缩还远着呢,十年八年之内不会有通货紧缩。”
大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,和后世的市场经济根本不一样,通货紧缩这玩意会不会出现,还是未知之事。
但是钱荒的负面作用是肯定的,若想大唐顺利的发展,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。
秦墨心中犹豫要不要把在大唐境内的几个大金银铜的地址告诉李二,但想想还是作罢,大唐还未到如此迫切的地步。
“如此便好。”听了秦墨的话,李二总算安心了。
毕竟,在大唐所有人的心里,秦墨可是有经世济民之才的,《经济学》都是他写的,那么他的判断肯定也是正确的。
“此次从高句丽、新罗、百济三国掠夺回来的钱财也可以投放于市场之中,对于钱荒必将有极大的缓解。”
这次从三国掠夺的铜钱就足有上千万贯,这其中有不少是前隋流失在外或是从大唐流入的,更大的部分则是高句丽三国自己铸造的。
高句丽三国的铸造技术自然比不过大唐,他们制造的劣质铜钱还要回炉重铸之后才能在市场上流通。
“你不说,朕险些忘了此事,有次外援,大唐钱荒可以大大减轻矣。”听秦墨说起,李二才记起来大唐还有一大笔钱入账的。
当时着急赶路,战利品全部留在涿州,由老秦的左武卫看守并押回长安。
“族叔应该不用多久就能返回长安了。”之前朝廷已经收到老秦启程的急报了。
李二点头道,“最多再有十天,叔宝便能到达长安。”_
飞卢提醒您:读书三件事-收藏、推荐、